2019-09-29 來源:鑫海礦裝 (7913次瀏覽)
金礦石的種類繁多,其內(nèi)部多嵌布其他金屬礦物雜質(zhì)。如果一種金礦采用細磨在常規(guī)條件下也很難順利浸出金,則該種金礦稱為難浸出金礦,一般其浸出尾渣中Au品位>0.5g/t。這類礦石中的金,或物理包裹,或化合結(jié)合,不能與氰化液接觸,因而很難被浸出。那么金礦氰化浸出率低都有哪些原因呢?相應(yīng)的解決辦法有哪些呢?
該類礦物為消耗氧、堿和氰化物的伴生礦,它們在氰化的過程中,很容易被氧化分解,產(chǎn)生硫酸、硫酸亞鐵、堿式硫酸鐵、硫代硫酸鐵等,分解后的物質(zhì)都與氰化物或堿反應(yīng),致使大量的氧化物、氰化物和堿在金溶解前先被溶解,進而妨礙金浸出。
解決辦法
對于該類問題,目前常采用預(yù)先充氣堿浸的方法,即礦漿氰化浸出之前,在堿性介質(zhì)下充氧氣,同時攪拌,讓這些礦物有足夠的氧化、水解時間,讓其轉(zhuǎn)變成氰化物不溶解的氫氧化鐵,然后再添加氰化物浸出,有效溶解金。
有些金礦石會存在具有活性的有機碳或石墨等,由于礦石中所含的碳具有相當?shù)幕钚裕诮鲞^程中會出現(xiàn)“碳質(zhì)劫金”的現(xiàn)象,它們會將已溶解的金吸附上來,然后再次沉淀下來,從而降低了金的浸出率。
解決辦法
對于這類礦石可根據(jù)其含碳量的高低,采用物理選礦和化學選礦兩種方法。
物理選礦法:當碳含量較高時,可加油后將其浮選分離;當碳含量較低時,可通過利用碳礦物表面的疏水性,在浸出前加入適量的有機質(zhì)(如煤油或煤焦油),將碳質(zhì)礦物提前“鈍化”,使其在表面生成能抑制其對溶金吸附的薄膜,減弱其吸金能力,消除碳對浸金的影響。
化學選礦法:可在50~60℃下堿性介質(zhì)中用次氯酸鈉在攪拌條件下使之氧化;或者采用焙燒法將碳氧化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氣體逸出,然后氰化浸出金。
部分金礦石中伴有銅、鋅礦物,如孔雀石、藍銅礦、輝銅礦、閃鋅礦(特別是氧化的閃鋅礦)等,這些礦物在氰化物溶液中都有較高的溶解度,它們在金氰化浸出的同時,會與金“競爭”氰化物和氧,從而妨礙了金的溶解,降低氰化效率。
解決辦法
對于這類情況需根據(jù)金礦石中銅鋅含量的多少,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。金礦中可溶銅、鋅含量較少時,可在增加的氰化物消耗量未造成經(jīng)濟損失時,增加氧化物的用量,但需注意,在較低溫度和較低氰化物濃度下操作,因為同類礦物的溶解速度會隨著溫度和氰化物濃度的升高而增加。
在生產(chǎn)過程中,需采用分段(槽)加藥的方法保證每槽都有較適宜的氰化物濃度,以達到控制雜質(zhì)礦物的溶解速度。注意,在保證金回收的同時,盡量降低氰化物的消耗。
金礦中銅、鋅礦物含量較多時(>0.3%),如果增加的氰化物耗量過高,但未造成經(jīng)濟損失,可采用浮選法,先選出部分合格的銅鋅精礦,然后浮選尾礦再進行氰化提金。
部分金礦石中伴有毒砂、砷黃鐵礦等礦物,這些礦物與金礦物多呈包裹狀態(tài),在氰化浸出時,氰化液很難與金礦物接觸,故金的浸出率往往較低。
解決方法
在達到一定的單體解離度的條件下,對于含砷含量低的金礦石,多采取水溶液氧化法、水溶液氯化法、細菌氧化法等。對于含砷高金品位高的金礦石或金精礦多采用焙燒法處理,焙燒過程有氧化焙燒和固化焙燒。目的是使包裹的金充分暴露,從而提高氰化浸出率。
當精粉為金銅精粉時,為了能充分利用礦產(chǎn)資源,且在有必要進行綜合回收的前提下,可考慮采用不同的浸出方法做聯(lián)合處理。
若銅以氧化物形式存在,可采用先酸浸銅再氰化浸出金的工藝流程,如先用稀硫酸浸出銅,得到的硫酸銅溶液用萃取或鐵置換法獲得電解銅或海綿銅,而得到的銅浸渣因為銅含量較低,從而可獲得較高的金的浸出率。
除了伴有以上的消耗氧、堿和氰化物的伴生礦,含銻、硒等雜質(zhì)礦物和脈石包裹等微細粒等也會影響金的浸出。為了能有效提高含金礦氰化浸出率,建議先對金礦石進行選礦試驗,根據(jù)礦石性質(zhì),具體分析影響因素,確定適宜的選礦方案,達到提高金浸出率的選礦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