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礦工藝廠房設備的配置要點
2016-08-29 來源:鑫海礦裝 (13533次瀏覽)
選礦工藝廠房組成是選選礦廠總體布置的基礎,一般由破碎篩分廠、主廠房、精礦處理廠房、各種礦倉、輸送機通廊及轉運站、泵站、藥劑制備間、試驗室、化驗室、設備材料綜合倉庫等組成。
選礦廠工藝廠房的設備配置是選廠廠房總體布置的主要之一,其要求如下。
一、合理選擇自流坡度
礦漿自流披度與物料性質、粒度組成、形狀、密度、濃度、流量、管槽斷面形狀等因素有關。設計中應參照類似企業(yè)生產資料或試驗及計算結果選定。
干式物料輸送坡度,取決于所用的輸送設備及設施。輸送一般礦石的漏斗、溜槽,其自流坡度為45°?50°,含水、含粉礦多時,則為55°?60°,對特別粘的礦石和濾餅需增至70°。
二、充分考慮設備的檢修及操作的要求
設備檢修按工作內容的不同可分為小修、中修、大修三種。按檢修方法可分為部件及零件檢修兩種。根據(jù)內容和方法的不同,確定所須廠房高度、檢修場地跨數(shù)及相應的設備及設施。
檢修用起重機服務區(qū)間:主要取決于設備大部件的起吊方法與其運行路線。
檢修場地的面積:檢修場地一般設于廠房一端,只有少數(shù)廠房設于中部或兩端。場地主要用于檢修、堆存設備部、零件及某些檢修工具。
常用的維修設備:除檢修用起重機外,尚需配備必要的起重葫蘆、液壓或電動千斤頂、小型車床、臺式電鉆、手提式電鉆、砂輪機、電焊機、氧焊機、手提式電動吹塵器等。
三、確定完善的排污設施
選礦廠污水有生產污水、收塵污水、藥劑污水等幾種類型,設計中應根據(jù)不同性質分別處理。排污設計一般由地面排污系統(tǒng);沖洗水供水點分布系統(tǒng);排污溝結構形式;事故池容積及返回措施;沉淀池形式及清理方式等幾部分內容組成。
地面排污系統(tǒng):根據(jù)污水性質不同,分別采用不同系統(tǒng)。生產污水(地面污水、事故池放礦污水),一般不直接向廠外排放,應通過地溝匯集于污水池,利用污水泵返回生產系統(tǒng)中;收塵污水(破碎及精礦干燥)不得向廠外排放,應通過管道、流槽或地溝匯集于泵池或沉淀池中。破碎部分污水經處理后返回破碎系統(tǒng)或送主廠房的磨礦作業(yè)進行處理。
沖洗水供水地點分布系統(tǒng):沖洗水消耗量與廠內地面坡度關系很大,其消耗量一般按工業(yè)用水的3%~10%選取。沖水點設于傾斜地面的上方,每點服務范圍為30~50m,水壓為2?3×105Pa。用于事故池的沖水管水壓應由礦石粒度、事故池大小來選定,一般為3~5×105Pa。沖水管管徑多采用φ25、φ36、φ50mm。
排污溝結構形式:一般采用矩形斷面,也可采用弧形斷面。地溝寬度一般為200~600mm,考慮清理方便,寬度不宜過狹、過深。地溝表面應設格柵及蓋板,以確保人身安全。
事故池容積及返回措施:一般按一次性事故的礦漿量考慮。但當?shù)V量特別大時,可考慮扣除或部分扣除水量來計算所需事故池容積。返回措施多用高壓水先行造漿,再用砂泵返回。返回量要控制、要均衡,以少造成生產波動為原則。
沉淀池形式及清理方法:位于廠房的低處,為清理方便,至少應分為三個區(qū),按工作區(qū)、沉淀區(qū)、清理區(qū)不同要求,輪換使用。沉淀池的溢流水排入尾礦庫,溢流水中有害物質含量超過許可濃度時,須采取凈化處理。沉淀池可釆用移動式吊泵或人工辦法清理。
四、妥善安排好設備安裝與運輸問題
廠房主要大門及通道位置多設于檢修場地端部,一般情況下,門寬應大于設備及運輸車輛上限外形尺寸的400~500mm。
預留安裝洞:在設備比較大(如不經常更換的大型過濾機、磨礦機等)的特定情況下,一般不設計專用大門,而在墻板上留有安裝洞,洞寬建議與柱間尺寸相同(如6m、9m等),洞高大于托車托運時組裝的至高點的400~500mm。設備安裝完畢再按要求封死。
樓板安裝孔:為解決多層建筑中設備或零、部件的運輸問題,各層樓板應留有大小不同的安裝孔。開孔尺寸應大于設備及零、部件外形尺寸的400?500mm。對于利用率較高的安裝孔,孔周圍應設置安全欄桿,為節(jié)省起重高度,欄桿可設計為活動式。利用率低的安裝孔應設計為活動蓋板,以利于廠房采曖,改善操作條件。
考慮好安裝臨時起重設備的可能性:對需要安裝臨時起重設備的地方,應留有足夠的高度與面積,廠房結構有足夠的強度,以滿足臨時吊掛的需要。